"); //-->
1964年,语音与图像结合的技术出台,产品是贝尔实验室研制的Picture Phone MOD-I,属于一种分时传送技术; 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定用于可视电话生产与应用的TTC标准;90年代,CCITT提出用于电视会议、可视电话的H.261协议,并迅速取代TTC标准在全球得到应用。
作为全球性互通的依据,随着电视会议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个人与企业应用视频技术的增多,数据业务也集成进来,发展成为“视讯业务”。与此同时,新的协议框架与标准文本不断出现,对视讯服务与产品等各个方面的性能指标、压缩算法、信息结构、控制命令、规程和组建电视会议网原则提出一系列的完整规定。
目前,主流视讯设备基本上都是采用H系列标准,中国更是如此,电信运营商推出的视讯业务基本上以H系列标准为准则,不同的是,或者采用成熟的H.320系列协议,或者采用新兴的H.323系列协议。
H.320: 稳定中求发展 H.320协议主要用于电路交换网络,也就是以中国通信网为基础的网络中,即通常所说的ISDN等“窄带”应用,由于基本上采用网络线路专用方式,图像质量、稳定性等方面都有所保证。
从应用方来看,用户更加注重的是其技术成熟度高、市场可选用设备多样等特点。并且,由于全球范围内通用的视讯传输网络只有ISDN,所以在跨国视讯网络建设方面,采用基于H.320技术标准的设备比较多见。同时,这一技术也通常是政府、军队、金融等对于安全保障敏感的行业的首要选择。
从市场机会来看,由于原本就是建立在非规模性应用的设想之上,采用这一协议,难以充分利用当前的公众网络资源,并且在产品提供方选择与价格选择上存在的空间都相对较小。 H.323: 视讯市场的新宠 运营商宽带建设规模化的形成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成熟,使得基于TCP/IP技术的视讯协议更容易获取市场,而针对这一市场的协议便是H.323协议标准。
根据H.323协议的规定,一个多媒体会议应用系统,应该由终端、网守(GateKeeper,亦称网闸)、网关(Gateway)、多点控制器(MC)、多点处理器(MP)和多点控制单元(MCU)等部分组成,看似复杂,但用户端所需要做的工作并不多,这也是TCP/IP的优势所在。
由于ISDN理论上的最大传送速率只能维持在30帧/秒,当网络出现拥塞时还可能降低为10帧/秒甚至5帧/秒,而普通电视图像质量为33帧/秒,所以公众性网络或者企业级视频应用更倾向于选择H.323协议以及相应的TCP/IP网络。并且,相对而言,基于TCP/IP协议的视讯网络部署也比较灵活简单,维护也比较方便。
但是由于IP网络本身的QoS问题还没得到完全解决,视讯技术应用因此容易出现网络抖动、包序混乱、网络拥塞等现象,系统稳定性没有基于H.320的视讯系统好。
现在的情形是,H.320因为在国际上已经广泛部署,并且在国内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所以在未来的多年内还仍然会得到电路交换网络的支持,市场前景并不黯淡; 而H.323标准则因为和TCP/IP绑定到一起,对于系统要求更为简略,并且在操作、互动、以及市场价格方面都具有优势,所以其发展会更加迅速。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