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全球定位系统与遥感的结合
lulu888 | 2009-06-24 04:00:05    阅读:1478   发布文章

    全球定位系统,英文为 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Ranging/Global Position System,简称GPS。它的含义是:导航卫星测时和测距/全球定位系统。该系统是美国国防部主持开发的第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现在已经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城市规划、地壳运动监测与地震预报、海洋学、冰川学和气象学等研究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

  1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为精确确定目标物在地球上以及近地空间中的位置而进行不懈的努力。早期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天文定位:测定太阳或其他天体的高度角和方位角并记录观测时间,以确定用户在该时刻的经纬度以及至某一目标的方位角。这种方法的定位精度通常不是很好,而且观测还要受气候条件的限制。
                          
  20世纪初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各种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相继出现,如欧米伽(Omega)系统、罗兰C(Loran-C)系统、台卡(Tacan)系统和微波着陆系统(MLS)等。无线电导航定位的基本原理与测量学中测定点位的方法十分相似,现以距离交会系统为例加以说明。设A和B为两个地面无线电信号发射台,其坐标已精确测定。用户P在某一时刻ti采用无线电测距的方法分别测得从P点至A、B两点的距离SAP和SBP,那么只需以A点和B点为圆心,以SAP和SBP为半径作出两个定位圆;即可交会出P点的平面位置。当然两圆相交一般会有两个交点,但用户根据其概略位置通常是不难加以判断和取舍的。况且为了提高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已知的无线电站数量实际上往往不止两个,此时就不再存在两个解的问题。根据用户至已知点的间距以及所需的精度,上述解算工作可以近似地在平面上进行,也可以在椭球面上进行。

  与天文定位相比,无线电定位无论是在定位的速度还是在自动化程度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定位精度也有所改善,而且定位已基本上不受气候条件的限制。然而地面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的作用距离(覆盖面)和定位精度之间会产生矛盾。低频率的无线电电波可以沿着地球表面传播,因而只要具有足够大的发射功率信号就能传播到很远的地方。但长波信号的观测精度较差而且信号的传播路径又难以准确确定,再加上信号需要在稠密的大气层中长距离传播,而用户又无法测定信号传播路径上的气象因素,因而难以进行准确的气象改正,所以一些覆盖面很大的地面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的定位精度通常都较低。反之,使用高频率的信号虽然可以获得较高的精度,但这些信号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覆盖面很小。于是各个部门和单位为了满足各自的要求相继建立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地面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
                          
  20世纪60年代,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各种人造卫星相继升空。于是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如果把无线电信号发射机从地面台站搬到卫星上组成一个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就能较好地解决覆盖面与定位精度之间的矛盾。全球定位系统就是一种采用距离交会法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如果用户P在某一时刻ti用GPS接收机同时测得从接收机至视场中的三颗GPS卫星(A、B、C)的距离SAP、SBP、SCP,而且该时这些卫星在空间的位置也是已知的话,那么我们就能用距离交会的方法求解P点的三维坐标(XP,YP,ZP)。 

  2 GPS的组成

  GPS由卫星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接收机三部分组成。

  卫星部分由分布在 6条轨道上的 24颗 GPS卫星组成。每条轨道都是高度约为 20200 km的圆形轨道,倾角 55°,轨道与轨道间的夹角为60°,同一轨道上布有4颗卫星,相邻卫星间的位相差为90°,不同轨道上两邻近卫星间的位相差为30°,卫星绕地球一周为12小时(恒星时),这样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一时刻都能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因此24小时中在地球上任何地点都能定位(图6-3)。卫星上安装有轻便的原子钟、微型计算机、电文存储和信号发射设备,均由太阳能电池提供电源。卫星上备有少量燃料,用来调节卫星的轨道和姿态。

  GPS卫星发射的是一对相干波,载波频率和波长分别为:
  fL1=1575.42MHz,λL1=19cm
  fL2=1227.60MHz,λL2=24cm
                          
  用伪随机码调制,其码率分别为10.230MHz(波长为29.3m)和1.023MHz(波长293m),前者称B码或叫精码,码的变化结构十分复杂,不易捕获,但能用于精密定位,仅供军方使用;后者称C/A码或叫粗码,按设计仅用于粗略定位,任何用户都能免费接收粗码信号。
                          
  地面控制部分是整个系统的中枢。如前所述,进行GPS定位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用户必须知道观测瞬间GPS卫星在空间的位置。由于不同的用户将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卫星进行观测,所以实际上是要求知道所有的GPS卫星在任一时刻的位置。上述要求是在全球定位系统的地面控制部分的支持下得以满足的。全球定位系统的地面控制部分是由一个主控站(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三个注入站(分别位于太平洋的卡瓦加兰岛,印度洋的狄哥・伽西亚和大西洋的阿松森岛上),5个监测站(除位于上述4地外,再加上夏威夷群岛)以及通讯辅助系统组成的。

  监测站是无人值守的GPS卫星跟踪站,其站坐标已精确测定。每个监测站内均配备有双频GPS接收机、气象元素传感器、原子钟和微机。以原子钟作为频率标准的GPS接收机在微机控制下对视场中的所有GPS卫星进行伪距测量。为了对观测值进行对流层延迟改正,气象元素传感器还可自动采集当地的温度、气压和相对湿度。在微机控制下监测站能对伪距观测值进行各项改正,并对观测资料进行编辑、平滑和压缩,并通过通讯系统将资料送往主控站。

  主控站对各监测站送来的观测资料进行处理,以计算每个卫星的运行轨道以及卫星钟的改正参数,并外推出未来26小时的卫星轨道和卫星钟参数,然后按规定格式编制成卫星导航电文送往注入站,再通过各注入站将它们送往每个卫星,寄存在卫星的内存中,卫星则将导航电文调制在测距码和载波上,按时播发给用户。用户用相关法进行伪距测量时,可同时获得卫星星历,经简单计算后,即可求得该时刻卫星在空间的位置。
                          
  用户接收机部分由主机、电源和天线组成。主机的核心为微电脑、石英振荡器,还有相应的输入输出设备和接口。在专用软件控制下主机进行作业卫星选择、数据采集、加工、传输、处理和存储,对整个设备系统状态进行检查、报警和部分非致命故障的排除,承担整个接收系统的自动管理。天线通常采用全方位型的,以便采集来自各个方位任意高度角的卫星信号。

  3 GPS定位方法

  目前,GPS的定位方法大致分为4类:①多普勒法;②伪距法;③干涉法;④载波相位法。为了满足高精度定位要求和分析研究的需要,除实时定位外,还可以将观测值录入磁盘、磁带或盒带,利用研究部门提供的软件进行后处理。
                          
  伪距法的定位原理比较简单。用伪距法定位时,接收机本机振荡产生与卫星发射信号相同的一组P码(或C/A码),通过延迟器与接收机收到的信号进行比较,当两组信号彼此重合时,测出本机信号延迟量即为卫星信号的传输时间,加上一系列改正,乘以光速,得出卫星至测站无线相位中心的斜距。如果同时观测4颗卫星,即可按距离交合法推算出测站位置和接收机时钟误差4个未知参数。伪距法定位精度较低,但可用于实时定位,如卫星、飞行器和船舶的实时导航。
                          
  载波相位是目前讨论最广泛、深入的一种定位方法。它能提供高精度定位的观测数据。所谓载波相位观测值实际上是卫星信号和接收机参考信息之间的相位差。由于载波相位法是利用卫星信号、载波波长为单位进行量度的,如果测相精度达到百分之一周期,则可使仪器测量分辨率达到1.9mm和2.4mm。在精密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学观测以及空中三角测量中,为了保证高精度,往往采用相对定位法,即把许多单测点瞬时载波相位观测值进行组合,形成单差方式、双差方式以及三差方式,消除系统误差。

  GPS的定位按应用方法可分为两类:

  (1)静态对地定位 

  主要用于大地测量、板块运动测定等方面。这种方式定位所需时间长(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定位精度高,可达1ppm的量级。

  (2)动态对地定位 

  这一类定位精度较低,定位精度为分米级至米级,定位数据更新率可达秒级。主要是将GPS接收机安置在快速运动的待测平台上,如飞机、卫星、火箭、气球、船舶、汽车等,以对这些平台导航定位。

  4 GPS在遥感调查中的应用
                          
  GPS在遥感调查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在遥感图像上识别出桥梁、河流汇合处以及村庄这些能作为地面控制点的地物,然后到实地,利用GPS确定每一控制点的实际位置(经纬度等),进而对图像进行几何纠正和投影变换;②对图像上的样本像元,根据它们的空间坐标,利用GPS进行实地定位,确定样本像元对应的地面类型,并用于分类。这两方面的应用方法在有关GPS的文章中已有介绍,下面以一个例子介绍GPS用于样本像元地面定位的方法。

  美国曾利用SPOT数据与GPS相结合方法进行佛罗里达州南部湿地的土地覆盖调查(Rutchey 1994)。调查首先是利用ERDAS软件对SPOT数据进行非监督分类,聚类数的确定是基于分类结果图上每一聚类都能找出同质区域,以便利用GPS进行野外验证,通过试验,最后确定的分类数为30。
                          
  利用20个均匀分布的地面控制点把图像纠正到UTM地图投影。首先是在图像上找到对应地面控制点的像元,利用地面控制点数据和对应图像像元的位置数据计算变换矩阵,产生一个系数文件,利用一阶变换计算出每个像元变化后坐标,变换后像元位置的均方根误差(RMS)为0.4个像元,利用最近邻再采样法进行像元值内插。
                          
  为获得像元点地面实况,在经过纠正的图像上选择验证点,30个非监督分类类型尽可能每一个选择5个点,每一个点必须位于至少3×3像元的同质图斑中心,这样做是考虑到图像像元的位置本身存在着误差(均方根误差为0.4个像元=8m)以及GPS定位误差(3 m~7 m)。最后从图像上选择了 129个点。
                          
  对图像上选择的每一个点进行野外验证,野外验证利用GPS定位,通过目视方法估算大约20×20m2范围内每一土地覆盖类型的比例。
                          
  通过对验证点的实地状况分析,最后归纳出19个土地覆盖类型。129个验证点被归类到这19种土地覆盖类型中,这些验证点作为每一类型最初的训练样本。
                          
  观测每一类训练样本的分布,剔除不能反映该类分布的训练样本,剩下的训练样本被用来产生每一类的统计特征,并利用最大似然监督分类对图像中的每一个像元进行分类。
[大 中 小][打印]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